Page 19 - H5翻页微信版03
P. 19
文化采风 CULTURE
涕泗横流地看完《生命之
树》,晚上躺在床上,身体还一直
发抖。今晨醒来,许多镜头在脑
中穿插交错,挥之不去。这部电
影几乎点中了我全部的穴位:宇
宙、音乐、生死。对给予我强烈
震撼的作品,我都无法评论,我
无法站在它们之外,而只能近乎
感恩地写下零星的感触。导演本
人一向拒绝在媒体露面,也从不
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说明,但我相
信自己得到了他所希望传达的信
息,这信息本毫不晦涩,却似乎
由于时代与文化的限制变得难以
到达人心。
Terrance Malick是Stanley
Cavell的学生,但这部影片并不像许
多影评提到的,是「关于生命的哲学
思考」。它并非不仅仅是哲学,甚至不
是一般意义上的思考——它更接近于
舞蹈者用身体思考,画家用画笔思考,
它不是辩证法式的存在,也不是标志
式的表现。这是睁开眼去看,是开敞
内心去凝视去倾听,是对于「世界存
在」的惊奇与接受,是对于「世界怎
样」的不解和理解,而所有这些,都是
一个过程,一个生命过程。在每个人
的心中,都有一个微观世界,只不过
很多还在沉睡,而这里,是一个醒来
编辑/Yveline CHEN | 图/River Road Entertainment 的过程。
从哈佛本科毕业后,Malick获
生与爱之树 得Rhodes Scholarship前往牛津学
习哲学,但中途退学,也许他发现这
不是他想走的道路。看了这部影片,
不难理解他的选择,一个宗教的或
艺术的历程不是一个哲学的历程,
——《生命之树》影评 有时它们可以合一,但Malick的性情
显然与英美分析哲学的路数并不合
拍,精神的(Spiritual)不等同于智性的
ORINT TRAVEL 55